紀錄我對於台灣教育的各種看法,以及定期更新有關科普文和日文學習的文章。

台灣教育現象觀察分析(9):老師要提問要適度

2020年3月31日  2020年9月19日 
因為台灣已經流行好一陣子引進西式教育,所以許多老師喜歡在課堂上拋出許多問題給學生,其實適度的提問確實是勾起學生興趣的好方法,這種教育方式並沒有錯,但是還是應該要注意課堂上向學生拋出的問題有其限制,本文即申論說明上課問問題應注意的事項。

(一) 專業性問題最好提供答案

許多老師喜歡在上課問這堂課才要上的內容,其實這有點欠妥,因為畢竟老師教授課程就是來提供學生合理講解,幫助學生解惑的,雖然也可以類似作業的方式,讓學生預先從教科書或其他資料預習上課內容,在上課抽問,但無論如何這類問題應該避免充斥整堂課,且應該要提供老師的答案與說明。因為學生通常是專業知識的初學者,如果有學生真的如此厲害每項還沒聽過的專業性知識都回答得出來,學生也就不須來向老師請教學習了,畢竟這位學生也已經掌握了這門學問。

(二) 開放性問題避免超出授課內容或過於抽象

人之常情,也有老師容易在上課為了發揮內容,而詢問學生許多超出課程內容,難以在課堂上回答的題目,例如:「我是誰?」「人生為什麼如此?」等等,除非真的是哲學課程,需要探討哲學命題思想外,在別的科目裡,突然離題拋出抽象的問題,不僅不能引起學生興趣,反而容易讓學生對老師反感,得不償失。這類抽象問題很多,不僅限於此,其實即使在課程範圍內,但根本是難以在課堂上用三言兩語說得清楚的申論問題,也應該避免頻繁在授課中出現,除非是老師要求學生記下來日後要做相關考試測驗,或者交報告等。

(三) 最重要的是引起學生興趣

總結來說,如果問題能夠讓學生簡短回答,並在學生的已知範圍內,是能夠負荷回答的問題時,就可以放心在課堂上拋出提問,但是教師應該評估自己拋出的問題是否過於困難,學生根本難以回答,如果是這樣,就可考慮直接在課堂上做出解釋,真的要互動或考驗學生思考,也應在講解完畢後。此外,問問題的根本仍是引起學生興趣,所以除了問問題外,老師也可利用舉生活例子、比喻,以及介紹本課程內容的實用價值、學習完能獲得的實際好處能力等,來激起學生興趣,因為學生常常不知道科目的重要性,而從心底排斥某些科目,這時就需要提醒學生科目的實用性和價值,若是能溝通的學生即會願意開始學習。
ー記事をシェアするー
B!
タグ

留言

人気の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