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我對於台灣教育的各種看法,以及定期更新有關科普文和日文學習的文章。

台灣教育觀察分析(1):台灣學生前往中國大陸就學(1)

2019年12月2日  2020年9月19日 

教育現象觀察:愈來愈多台灣學生前往中國大陸就學

近年來愈來愈多台灣的學生,想往大陸頂尖大學就學,包含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或各省名列前茅的「重點大學」。這些前往大陸就學的台灣學生,大部分程度都十分不錯,在台灣可能都就讀明星高中、錄取台灣頂尖大學如:台、清、交、成等校,但是為何新聞報導,許多學生去大陸之後都適應不良,甚至休學回台呢?對於台灣優秀學生大規模前往大陸就學的現象是我已觀察多年的現象,現在決定將這個現象從環境成因,以及台灣、大陸的教育體制比較來做切入。

(一)中國大陸和台灣的教育體制

先從教育體制來看就能理解為何台灣學生前往大陸會適應不良,台灣和大陸的教育體制有天壤之別,先不談細部的老師教學方式,光是考試的方式,和大陸學生的學習內容,就比台灣的教育內容難上數倍,且幾乎每科都是如此。實際上,大陸現在的教育較接近台灣教改之前的聯考教育模式。大陸的教育和台灣的教育實際上來自於兩個不同體系,大陸的教育體系繼承前蘇聯的教育模式,蘇聯教育的模式實際上是一種菁英教育,在學校教授的課程內容偏難,對學生的要求也較為嚴格。

我認為大陸會採取菁英教育模式,有兩大重要原因,第一個原因是這種菁英教育模式,十分適合人口眾多需要競爭的社會,菁英教育模式無法將每個人都培養成國家棟樑,幫助提升國家經濟、軍事實力,不過因為大陸的人口基數大,就算只有人口中的百分之一成為菁英,也就足以使大陸快速培養出許多菁英人才;其二,大陸在經濟改革開放後,引入了資本主義市場導向制度,要讓國家工業、科技業快速發展,便需要採取這種高難度教學,快速讓學生接受所有新學科、新知識,才能在短短幾年培養出市場所需人力。

(二)台灣社會現象及教改後是台灣學生難以跟上大陸大學生程度的主因


而台灣則因為在歷經教改,以及少子化、高齡化等問題後,台灣學生自然不需像大陸學生面臨大規模競爭,教改也讓台灣的教育導向走向普及化,教學內容變得簡單,但相對來看,台灣學生也因此難以適應大陸的菁英化教育政策了。

(待續)
ー記事をシェアするー
B!
タグ

留言

人気の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