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我對於台灣教育的各種看法,以及定期更新有關科普文和日文學習的文章。

除了知道之外,更要知道「為什麼」

2019年12月11日  2020年9月19日 
許多亞洲國家的教育注重考試,考試並不是不能衡量學生的程度,但是台灣考卷上大量的選擇題、簡答題型容易考核的是學生的記憶力、套用已知題型的能力,而不是學生真正的思考力。雖然,我們不可能為了這個原因就徹底否認傳統考試,但是我認為有幾個簡單的方法,可以用來慢慢改良只有選擇的考卷。

選擇題和簡答題最大的特點是,只要學生記憶力好,便能透過題海戰術、反覆的機械練習,來達到衝高分數的效果,因為選擇題和填充題都具有一定的解題技巧,而題型也容易重複,所以只要片面、部分的理解,加上記憶力的協助便能取得高分,但學生真的清楚背後深層的「為什麼」嗎?

其實,根據我的經驗來看,有時候詢問這些考高分的學生,為何你選擇了正確選項,又或著詢問為何要使用這種方法,來解決這個數學問題時,大部分的學生只能機械式的背誦教科書或者是補習班、講義所提供的重點整理與答題技巧,而無法講出他自己的思考過程,以及找到答案的方式。

我認為許多亞洲國家太過急於告訴學生很多知識,以我的專業「生物」來看,生物科的國高中教育都以背誦為主,忽略了生物訓練觀察、找模型(model)、建立理論,最後再驗證的科學過程,大部分學生對於生物課本的內的知識雖能朗朗上口,卻不明白這些理論又建立在怎樣的前提和觀察之上。

我認為這種「知其所以,不知其所以然」的學習方法,是不利於學生主動思考的,這種學習方法有容易將知識快速灌輸的優點,也的確有部分特別優秀的學生,經過這些知識填充後,有天份的尋找到背後的思維模式,但大部分的學生卻在渾渾噩噩下度過學習、背誦、考試的過程。相反地,國外有許多老師,認為一個學生,若不了解某一理論知識產生的時代背景,以及了解實驗原理和數據之前,就硬生生的將別人的研究結果背誦下來是一種「知識偷竊」的行為,因為你沒有經過自己的理解、審視、與消化,這是別人的大腦和雙手所驗證的結果。正因為如此,國外的教育重視理解和思考過程,所以反而能幫助學生在日後學術研究時,有比許多亞洲學生更好的成就。

要改革這種教育觀念如羅馬非一日造成,需要老師、出題中心的配合,慢慢的增加讓學生解說、闡述自己答案的思維過程之題目,唯有從小在學校就訓練學生思考,才能讓學生養成良好的思維與創新能力
ー記事をシェアするー
B!
タグ

留言

人気の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