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我對於台灣教育的各種看法,以及定期更新有關科普文和日文學習的文章。

母語教育和外語教育方式的異同

2020年1月14日  2020年9月19日 
      母語是人一出生就開始接觸的語言,在人長大有意識後,通常才在學習外語。因母語和外語的學習條件、環境不同,母語和外語應有不同的教學模式,才能有效的提升語言能力。任何語言能力的評估都包含「聽」、「說」、「讀」、「寫」,但聽說彼此相關性高,應歸類為一組能力一起教育;讀寫也應歸類為一組一起教育,因為聽、說牽涉到語言的「聲音」,而讀寫的關鍵則在語言的單字、文句,以及文章結構。

(一)母語教學著重閱讀和寫作論說性的長文

      母語是一個人出生後,每天不間斷「說」和「聽」的語言,學生並不會缺乏聽說母語的機會,所以母語教育應該要比較注重學生缺少的「讀」「寫」能力,要給機會訓練學生如何透過廣泛的閱讀,來進行邏輯性的寫作,能正確闡述自己的觀點。文章由書面語寫成,經過嚴密的分段、鋪陳,整體邏輯性會高於一般的談話。

      除了上述原因之外,我們需特別注重母語的閱讀和表達能力的原因在於,母語是人一生當中主要用來思考的語言,如果連母語的文章的閱讀和書寫能力都不足的話,就無法接收新的邏輯、理解新的知識,也無法正確透過寫文章論說自己的觀點,最後,整體的判斷能力就會降低。

(二)外語教學在初期應該要著重聽、說訓練

      相反地,除非身處外國,本國人學習外語時,會缺乏練習聽說的機會,所以在課堂上可以多提供學生練習聽力和會話的機會。雖然聽、說的內容不如文章有邏輯性,但世界是的語言都是先有「聲音」再有「文字紀錄」,因此若對於語言的發聲、音韻節奏不熟悉的話,就也很難掌握該外的書寫系統,進而難以寫作,因為絕大多的語言文字皆屬表音文字,必須對該語言的發音有所掌握,才能順利寫出文句,即使是有表意功能的漢字也具有表音的功能。

      此外,大部分人學習外語皆是需要與外國人進行實際溝通,而聽、說的準確性就會是溝通能否成功的關鍵。在台灣的外語教育當中,非常重視教導非常多的文法和單字拼寫方法,但其實在實際面對面溝通時,稍微有錯誤的文法並不影響溝通,若有不會的單字,也可以先替換成相近意義的簡單字詞,或用較長的字句解釋。
     
      真正形成溝通障礙的原因,反而是錯誤的外語發音。因為發音只要產生錯誤,對方的大腦中無法將錯誤的聲音對應到你要表達的語意,對於發音產生認知障礙後,就無法理解你要講的任何單字和句子了。這就是我們的外語教學應該多著重聽說訓練的一大原因。


ー記事をシェアするー
B!
タグ

留言

人気の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