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我對於台灣教育的各種看法,以及定期更新有關科普文和日文學習的文章。

怎麼教「突然」與「忽然」?漢字故事在此有用嗎?

2024年5月12日  2024年5月12日 

前言

近日在臉書的華語文交流社團中 [1] 看到有人詢問如何告訴學生「忽然」和「突然」的區別,有1+某知名大學的教授欲以漢字視角來解釋比較「突然」和「忽然」二詞,說明「突然」的「突」由穴和犬組成,因此突然就是狗衝出洞穴讓人嚇到,轉成感到意想不到的意思;忽然的「忽」有心部,因此是內心忽略的意思。先不論對於「突」、「忽」兩漢字的解釋是否正確,這種解釋讓我心生疑問,若用這兩個漢字故事教導學生,究竟有多少人能根據上述故事,正確的使用出「突然」和「忽然」二詞呢?

分布分析法

要正確解釋忽然和突然,還是得從傳統的文法角度著手,讓學生了解詞性差異。但由於大多數人對詞性亦難以區分、不甚理解,甚至認為中文沒有詞性之分,故老師在教這兩個詞彙時,就是應用語言學「分布分析法」的絕佳時機。二者在白話文中辭義甚近,在眾多情況下完全一樣,因此,區別忽然和突然二詞不是從漢字的構圖上下手,針對兩個詞彙陳述許多複雜定義也沒有意義,應向學生說明,「忽然」和「突然」能進入哪些語境和哪些句型(句子中的那些位子)當中,陸儉明學者在《現代漢語語法研究教程》一書[2]中對此問題就解釋得十分透徹,忽然和突然在語言中分布有所差異,因此可以運用分布分析法分析如下:

表1、「忽然」與「突然」的分布分析


例句

忽然

突然

作狀語
(修飾動詞,置於動詞前)

他___回家了。

他___學會鋼琴了。

他的小女兒____長大了

他___生氣了。

O

O

作定語
(形成的字結構)

剛才傳來了一個很___的消息

很不幸,發生了一件很__的意外

X

O

作謂語中心
(結合「很」形成形容詞片語)

這件事很____

這消息實在是太___了


X

O

作補語

這消息來得___,因此讓人來不及反應

這件事發生得很____

X

O

作賓語*

對於他突然要出國留學感到___

X

O

否定句
(結合「不」,形成否定片語)

對我來說一點都不___

X

O

* 雖然我認為感到+形容詞的句型中的形容詞不見得應分析為賓語,也可分析為「感到」的補語,說明感覺到的狀態。


事實上,分布分析法也就是中文(漢語)區分詞性的重要準則,所謂的詞性一點都不玄,詞性不是隨便找幾個句子憑感覺判斷,而是要根據詞彙在特定語言中的分布,決定特定詞彙在特定語言中的詞性,本文表格檢驗忽然和突然的結果說明,忽然和突然都可作副詞,因為兩者皆可修飾動詞,但忽然是單純的副詞,沒有任何形容詞特性,突然則可作為形容詞,因為突然可以變成的字結構,修飾名詞;可以與很結合形成謂語,也可作為得字結構中的補語(動詞+得+補語);又可使用「不」形成形容詞否定句(或否定片語),故斷定突然為形容詞。

忽然可:
  • 作狀語
  • 作定語
  • 作謂語中心
  • 作補語
  • 作賓語*

中文詞性難以辨別的原因

雖然分布分析法是美國語言學界在上個世紀應用於分析文法當中的,但我認為分布分析法對於中文這種孤立語詞彙分類的幫助,遠比屈折語和黏著語來得更大,原因是屈折語和黏著語的詞彙後都含有特定的變化語尾(詞尾),可以輕易從詞彙的屈折變化(或者日文和韓文中所說的「活用」)來斷定一個詞彙的詞性,後面附加的助動詞(ます・です)或說詞尾變化、屈折詞素(-ing, -ed, -s, -er)就像是狐狸尾巴,讓我們找出這個詞彙的真面目,不同類型的詞彙結尾透露出了他們真正的類型,舉例來說日文的「突然」修飾名詞時,用的是「の」而非「な」或「い」(突然のご連絡),且日文的「突然」可直接修飾動詞(突然大声を出す),從上述用法可說明日文的突然一般作副詞而非な形容詞和い形容詞 [3, 4],又比如從日文兩種美麗的詞尾變化可以直接看出い形容詞(美しい花)和な形容詞(綺麗な花),在英文中眾多形容詞以-able, -al, -ful結尾(critical, reliable, meaningful) ,除了從句子分布之外,從顯眼的詞尾,亦可以先透過這些詞綴 [5],協助我們輕鬆判斷這些詞彙為形容詞,如果是動詞和名詞的區別,就又更明顯了,兩者的變化完全不同。但中文因為缺少詞形變化,導致我們喪失了這些結尾的線索,就更要以該詞彙在語言句子中的分布位置、扮演的句子角色來判斷詞性了。


另外,再針對該篇貼文 [1] 中所舉的題目提出一點拙見。

「昨天我走在街上1. [忽然/突然]遇到我十年前的老鄰居和她的女兒,我看著他的女兒不禁感嘆:當年的小丫頭2. [忽然/突然]間已經變成大姑娘了」

請老師或學生判斷應用忽然和突然,雖然我個人可半猜半想選出「1. 忽然;2. 突然」的組合,但也有些許爭議,畢竟討論過後,發現不乏中文母語使用者認為兩者可互換,原因是忽然和突然在意思上十分接近。如果真要說語境上差異的話,個人意見認為「突然」較常用於責罵和不滿的語境之中,比如:「又沒有邀你,你怎麼「突然」過來這裡了!」、「你不是原本說不喜歡這個顏色嗎?「突然」又想要了?」,而「忽然」還帶有一種,近似純粹偶然的意思,所以個人認為「忽然遇到」比「突然遇到」更好一些,另外,在口語中似乎使用「突然」比「忽然」更多一些,「聽妳解釋一番後,我好像「突然」懂了」,「突然懂了」、「突然了解了」,在會話中比「忽然懂了」、「忽然了解了」似乎更常聽到一點。但所有上述推測都還要進一步的統計與研究,基本上忽然和突然當作副詞使用時,還是可視為幾乎沒有差異的。

語言中的細節如何教?如何學?

這種連母語人士都有爭議的例句,其實就不是適合用於說明兩個詞彙相異處,如同我在日文學習和教學當中,日文確實有許多用詞有細膩的差異,但我也時常發現自己和許多人落入硬要區分「A」與「B」的不同,到最後卻是鑽牛角尖,在許多語境下A與B沒有那麼大的不同,甚至母語使用者也混用的區別。要研究這種相似詞彙相異處的話,或許可參考日本NHK常用的研究方法 [6],將例句的特定部分挖空後,全國分地區進行投票(若研究想要更細緻分析其他因子對語言造成的影響,也許還可區分年齡、教育程度、性別),看看母語使用者究竟是否能區分兩個不同文法或詞彙的意思,比如:是否有超過八成以上的使用者都是選擇A或B,再來討論兩者的區別,爭議會來得更小一些,也起碼有統計學上的證據。在語言教學和學習過程當中,不是不能教「A」與「B」的不同,但我們應該強調最大的差異,而非討論枝微末節有爭議的分歧,才能幫助學生和自己更容易掌握語文。

結語

另外這個事件也讓我們再次知道,華語(漢語)和國語教育中漢字很重要,但漢字終究只是語言中的一種書寫符號而已,無法提供所有華語問題解答,漢字中隱藏了古代造字者對於世界、觀念的認知模式與方法,但在語言中該回歸文法的問題,還是得回歸文法,如果只想過度依賴漢字這種符號解釋中文中的所有現象,就無法全面理解中文了。

參考資料:

[1] Hsiao, Hetty. “中文教學百寶箱 分享貼文.” Facebook, 10 May 2016, www.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0154068144861142&id=715986141&mibextid=xfxF2i&rdid=DDWdOPNPug8aIQaR. Accessed 12 May 2024.
[2] 陸儉明. 現代漢語語法研究教程. 北京大學出版社, 1 Aug. 2019.
[3] “突然(とつぜん)の類語・言い換え - 類語辞書.” Goo辞書, dictionary.goo.ne.jp/thsrs/15101/meaning/m0u/. Accessed 12 May 2024.
[4] “突然(とつぜん)とは? 意味・読み方・使い方をわかりやすく解説 - Goo国語辞書.” Goo辞書, dictionary.goo.ne.jp/word/%E7%AA%81%E7%84%B6/#jn-159381. Accessed 12 May 2024.
[5] “Adjective Suffixes List | Promova Grammar.” Promova.com, promova.com/english-grammar/adjective-suffixes-in-english.
[6] “「おいてきぼり」? 「おいてけぼり」?|NHK放送文化研究所.” NHK放送文化研究所, www.nhk.or.jp/bunken/research/kotoba/20180201_3.html. Accessed 12 May 2024.
ー記事をシェアするー
B!
タグ

留言

人気の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