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教「突然」與「忽然」?漢字故事在此有用嗎?
前言
近日在臉書的華語文交流社團中 [1] 看到有人詢問如何告訴學生「忽然」和「突然」的區別,有1+某知名大學的教授欲以漢字視角來解釋比較「突然」和「忽然」二詞,說明「突然」的「突」由穴和犬組成,因此突然就是狗衝出洞穴讓人嚇到,轉成感到意想不到的意思;忽然的「忽」有心部,因此是內心忽略的意思。先不論對於「突」、「忽」兩漢字的解釋是否正確,這種解釋讓我心生疑問,若用這兩個漢字故事教導學生,究竟有多少人能根據上述故事,正確的使用出「突然」和「忽然」二詞呢?
分布分析法
要正確解釋忽然和突然,還是得從傳統的文法角度著手,讓學生了解詞性差異。但由於大多數人對詞性亦難以區分、不甚理解,甚至認為中文沒有詞性之分,故老師在教這兩個詞彙時,就是應用語言學「分布分析法」的絕佳時機。二者在白話文中辭義甚近,在眾多情況下完全一樣,因此,區別忽然和突然二詞不是從漢字的構圖上下手,針對兩個詞彙陳述許多複雜定義也沒有意義,應向學生說明,「忽然」和「突然」能進入哪些語境和哪些句型(句子中的那些位子)當中,陸儉明學者在《現代漢語語法研究教程》一書[2]中對此問題就解釋得十分透徹,忽然和突然在語言中分布有所差異,因此可以運用分布分析法分析如下:
表1、「忽然」與「突然」的分布分析
* 雖然我認為感到+形容詞的句型中的形容詞不見得應分析為賓語,也可分析為「感到」的補語,說明感覺到的狀態。
忽然可:
- 作狀語
- 作定語
- 作謂語中心
- 作補語
- 作賓語*
中文詞性難以辨別的原因
雖然分布分析法是美國語言學界在上個世紀應用於分析文法當中的,但我認為分布分析法對於中文這種孤立語詞彙分類的幫助,遠比屈折語和黏著語來得更大,原因是屈折語和黏著語的詞彙後都含有特定的變化語尾(詞尾),可以輕易從詞彙的屈折變化(或者日文和韓文中所說的「活用」)來斷定一個詞彙的詞性,後面附加的助動詞(ます・です)或說詞尾變化、屈折詞素(-ing, -ed, -s, -er)就像是狐狸尾巴,讓我們找出這個詞彙的真面目,不同類型的詞彙結尾透露出了他們真正的類型,舉例來說日文的「突然」修飾名詞時,用的是「の」而非「な」或「い」(突然のご連絡),且日文的「突然」可直接修飾動詞(突然大声を出す),從上述用法可說明日文的突然一般作副詞而非な形容詞和い形容詞 [3, 4],又比如從日文兩種美麗的詞尾變化可以直接看出い形容詞(美しい花)和な形容詞(綺麗な花),在英文中眾多形容詞以-able, -al, -ful結尾(critical, reliable, meaningful) ,除了從句子分布之外,從顯眼的詞尾,亦可以先透過這些詞綴 [5],協助我們輕鬆判斷這些詞彙為形容詞,如果是動詞和名詞的區別,就又更明顯了,兩者的變化完全不同。但中文因為缺少詞形變化,導致我們喪失了這些結尾的線索,就更要以該詞彙在語言句子中的分布位置、扮演的句子角色來判斷詞性了。
另外,再針對該篇貼文 [1] 中所舉的題目提出一點拙見。
「昨天我走在街上1. [忽然/突然]遇到我十年前的老鄰居和她的女兒,我看著他的女兒不禁感嘆:當年的小丫頭2. [忽然/突然]間已經變成大姑娘了」
請老師或學生判斷應用忽然和突然,雖然我個人可半猜半想選出「1. 忽然;2. 突然」的組合,但也有些許爭議,畢竟討論過後,發現不乏中文母語使用者認為兩者可互換,原因是忽然和突然在意思上十分接近。如果真要說語境上差異的話,個人意見認為「突然」較常用於責罵和不滿的語境之中,比如:「又沒有邀你,你怎麼「突然」過來這裡了!」、「你不是原本說不喜歡這個顏色嗎?「突然」又想要了?」,而「忽然」還帶有一種,近似純粹偶然的意思,所以個人認為「忽然遇到」比「突然遇到」更好一些,另外,在口語中似乎使用「突然」比「忽然」更多一些,「聽妳解釋一番後,我好像「突然」懂了」,「突然懂了」、「突然了解了」,在會話中比「忽然懂了」、「忽然了解了」似乎更常聽到一點。但所有上述推測都還要進一步的統計與研究,基本上忽然和突然當作副詞使用時,還是可視為幾乎沒有差異的。
留言
張貼留言
感謝您的留言與支持,我將定期回覆!